雨林灵修 撒母耳记下2:1-11

 雨林灵修 撒母耳记下21-11

经文:此后,大卫问耶和华说,我上犹大的一个城去可以吗?耶和华说,可以。大卫说,我上哪一个城去呢?耶和华说,上希伯仑去。于是大卫和他的两个妻,一个是耶斯列人亚希暖,一个是作过迦密人拿八妻的亚比该,都上那里去了。大卫也将跟随他的人和他们各人的眷属一同带上去,住在希伯仑的城邑中。犹大人来到希伯仑,在那里膏大卫作犹大家的王。有人告诉大卫说,葬埋扫罗的是基列雅比人。大卫就差人去见基列雅比人,对他们说,你们厚待你们的主扫罗,将他葬埋。愿耶和华赐福与你们。你们既行了这事,愿耶和华以慈爱诚实待你们,我也要为此厚待你们。现在你们的主扫罗死了,犹大家已经膏我作他们的王,所以你们要刚强奋勇。扫罗的元帅尼珥的儿子押尼珥,曾将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带过河,到玛哈念,立他作王,治理基列,亚书利,耶斯列,以法莲,便雅悯,和以色列众人。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登基的时候年四十岁,作以色列王二年。惟独犹大家归从大卫。大卫在希伯仑作犹大家的王,共七年零六个月。


结束逃亡回到以色列

扫罗的死解除了大卫的生命威胁,他东躲西藏、投靠敌人的生活终于可以结束了。大卫很渴望回去以色列,于是他求问上帝,上帝吩咐他去希伯伦,那是犹大支派的人聚居的地方,大卫就是犹大支派的。大卫在逃亡时一直小心翼翼地与以色列长老保持良好关系,其中多数都是犹大支派的人,不管扫罗王如何迫害他,犹大人始终把他当自己人。如今他回来了,首先欢迎他回归的就是他的自己人,很多其它地方的犹大人听说他回到了希伯伦,也都纷纷来到希伯伦。他们认可他的身份,膏立他为犹大的王,这是他统一整个以色列国的第一步。大卫是一个有远见有政治抱负的人,以前他落难时还不忘记带领他的几百名军人去保护以色列人的牲畜和财物,他把攻打亚玛力人得到的财物跟以色列人分享,他做的事情都在为自己将来做王铺路,他的目光和理想不止是眼前的利益和安全,他要登上的是以色列全国的王位,这是上帝早在他幼年时就呼召他的使命。

 

如何赢得以色列人民的心

然而大卫要统一全国的道路一点也不平坦,他还要面对许多阻力,最大的阻力就是人心。这个时候的以色列国处于动荡不安的情况,扫罗王和他的三个儿子都被非利士人杀死,本来神为以色列人预备的继位人选就是大卫,但是人心对于权力是绝对没那么容易放手的。扫罗家还有其他儿子,扫罗身边还有一些掌握权力的将领和大臣,他们哪里愿意轻易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呢?扫罗生前的元帅押尼珥将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立为王,除了犹大支派以外的所有其他支派都接受他为王,于是以色列出现了两个王各治一方的分裂情况。以色列人民多年来受扫罗统治,在他们眼中扫罗是为了以色列人民而战死在战场上,他们没有理由背叛扫罗。反而在很多人民眼中大卫是以色列的叛徒,他从扫罗身边叛逃到非利士人那里,服务与非利士的亚吉王,现在趁扫罗死了他想回来当我们的王?很多人心里不服气,也不信任大卫,大卫需要时间慢慢赢得人心。

 

大卫如何对待扫罗的支持者?

虽然大卫还没有赢得其它支派的信任,但是他做了一件能够为他赢得人心的美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大卫是一个有情有义,同时也有头脑的政治家,他能够逐渐赢得人心、一步一步走上权力的顶峰,靠的是上帝赋予他的心胸与才智,而不是靠人的诡诈和凶恶。他做的这件美事就是他公开赞赏埋葬扫罗的基列雅比人。基列雅比人出于报恩,冒着生命危险到非利士人的地方去偷出扫罗和儿子的尸体,将他们好好安葬。大卫对于他们这个举动大为赞赏,特地派人去跟他们说:“你们既行了这事,愿耶和华以慈爱诚实待你们,我也要为此厚待你们。” 要知道他们冒死埋葬的人是追杀大卫多年的扫罗,如今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而不是大卫,但是大卫愿意撇开分歧与偏见,以他们勇敢的义举来厚待他们,展现大卫的心胸多么宽大。大卫还对他们说:“现在你们的主扫罗死了,犹大家已经膏我作他们的王,所以你们要刚强奋勇。” 我解读的意思是:我已经是犹大的王了,虽然我知道你们效忠于扫罗家,但你们依然是好样的,扫罗不在了但你们还是要刚强壮胆,不管我们是敌是友,我都敬你们是好汉!大卫这样的表态既有王者的气魄,又有对未降服之民的宽厚,这些基列雅比人暂时虽然还没有归降与他,但是心中肯定已经懂得做出衡量,他们是一群有良知有头脑的人。

大卫经过多年的波折和逃亡,如今终于回到以色列成为犹大支派的王,但他却还要面对一个分裂的以色列,里面还有很多敌视他的人。他对扫罗和支持扫罗的人民都是以恩典与仁爱来相待,尽量避免双方的裂痕变得更深,他寻求的是和平、互尊与忍耐。大卫王这样的作风跟心胸极度狭隘的扫罗王有着天渊之别,谁是合神心意、蒙神祝福、对人民更好的王,人民看在眼里,心中自然会明白。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以巴问题之三:为什么巴勒斯坦至今无法建国?(张洵)

当听到微弱的敲门声……

以巴问题之一:美国和以色列为何2017年退出联合国教科文(UNESCO) 组织?(张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