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灵修 撒母耳记下12:15-25

 雨林灵修 撒母耳记下1215-25

经文:拿单就回家去了。耶和华击打乌利亚妻给大卫所生的孩子,使他得重病。所以大卫为这孩子恳求神,而且禁食,进入内室,终夜躺在地上。他家中的老臣来到他旁边,要把他从地上扶起来,他却不肯起来,也不同他们吃饭。到第七日,孩子死了。大卫的臣仆不敢告诉他孩子死了,因他们说,孩子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劝他,他尚且不肯听我们的话,若告诉他孩子死了,岂不更加忧伤吗?大卫见臣仆彼此低声说话,就知道孩子死了,问臣仆说,孩子死了吗?他们说,死了。大卫就从地上起来,沐浴,抹膏,换了衣裳,进耶和华的殿敬拜。然后回宫,吩咐人摆饭,他便吃了。臣仆问他说,你所行的是什么意思。孩子活着的时候,你禁食哭泣。孩子死了,你倒起来吃饭。大卫说,孩子还活着,我禁食哭泣。因为我想,或者耶和华怜恤我,使孩子不死也未可知。孩子死了,我何必禁食,我岂能使他返回呢?我必往他那里去,他却不能回我这里来。大卫安慰他的妻拔示巴,与她同寝,她就生了儿子,给他起名叫所罗门。耶和华也喜爱他,就借先知拿单赐他一个名字,叫耶底底亚,因为耶和华爱他。


怎么能以孩子的生命惩罚父母?

上帝击打拔士巴与大卫生的孩子,这个无辜的孩子就病死了。上帝为什么不直接惩罚大卫和拔士巴而要击杀一个完全无辜的孩子呢?上帝是赐生命的主,祂可以收回任何人的生命,我相信对父母来说失去孩子远比自己受罚更加痛苦,这是对大卫和拔士巴更大的惩罚。由此也让我们领会上帝为罪人舍弃独生爱子是多伟大的牺牲!

孩子病了以后大卫每天去禁食祷告向神苦苦祈求,但到了第七天孩子还是死了。他的臣仆都担心大卫会崩溃,结果大卫反而起来沐浴、换衣、敬拜、进食,恢复正常生活了。他的灵命确实是臣仆们不能企及的,所以臣仆们看不懂他的行为。大卫明白上帝掌有孩子生命的主权,因此他还是要谦卑地俯伏在上帝面前为孩子祈求,这是作为父亲的责任,但是当上帝最终还是取了孩子的性命,大卫就顺服祂的主权,不再纠缠。

大卫明白孩子的灵魂已经去到上帝那里,将来他自己也要去那里与他团聚,今生的死亡只是短暂的分离,并不代表绝望。当然亲人的逝世我们会感到伤心难过,就像孩子出国读书几年,父母也会依依不舍、泪洒机场,更何况死亡要将人完全隔离好几十年才能团聚。这就是基督徒面对死亡的态度,我们不惧怕不绝望,但是会为分离而忧伤。我们降服于上帝对生命的主权,长存永恒的盼望,同时珍惜今生的美好关系。

 

拔士巴第二个孩子所罗门的出生

孩子的母亲的拔士巴肯定比大卫更加伤心欲绝,所以大卫安慰拔士巴,与她同寝,他们就生了另一个儿子,名叫耶底底亚,意思是上帝爱他,又名所罗门,对了,就是后来接续大卫做王的所罗门。上帝非常爱所罗门,赐给他智慧、王位和世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为什么公义的上帝会爱拔士巴所生的孩子呢?当然祂有绝对的主权,但是祂不会违背自己公义的原则,拔士巴背叛自己的丈夫,与大卫犯了奸淫的罪,还因此而害死了自己的丈夫乌利亚,为什么上帝让她还能再生孩子,并且还加倍地爱她生的孩子呢?拔士巴生所罗门的时候已经是大卫正式的妻子了,大卫和拔士巴的淫乱关系已经过去,他们的罪已经被基督的宝血遮盖,他们第一个儿子的死亡也已经让他们付上今生的代价。然后,旧事已过,一切都变成新的了。

 

不堪的过去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多少都有着不堪的过去,如果上帝要以我们过去的作为来追究我们,有谁能躲得过呢?我记得以前有一个牧师说过:“上帝不以你的过去来判断你的现在,更不以你的过去来书写你的未来。” 是的,上帝看重的是我们现在对于过去的态度,过去的事情不可能完全抹掉,污点永远会存在记忆和历史里,上帝没有把大卫的人生污点从圣经里抹掉,但是上帝不再以他的这段丑事来断定他的人生。大卫已经承认了自己的罪,承受了罪的后果,他与拔士巴在承受丧子之痛以后从新开始,在婚姻关系中生下了所罗门,上帝不再嫌弃所罗门,甚至是加倍地爱他、祝福他、重用他,证明上帝不再顾念大卫和拔士巴过去的淫乱关系,上帝总是给人重新得福的机会。

很多人尝试掩盖自己不堪的过去,或者想要将之从记忆中抹掉,但是罪的后果总是会伏在门前,随时来搅扰我们,甚至会来毁掉我们的未来的人生。很多名人在奋斗多年终于有点成就以后,突然被过去的丑闻缠身,导致身败名裂,许多人趁机落井下石。唯有上帝对罪人有真正的怜悯和宽恕,祂赐下祂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来到罪人当中,被钉在十字架上流出宝血,洗净人一生的罪污。只要你愿意接受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赎恩典,相信祂已经承担了你犯罪所应得的羞辱和咒诅,你就不再被过去的罪行所捆绑。耶稣的救恩让所有真正愿意谦卑悔改的人有一个再生的机会,也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大卫和拔士巴得到了这个机会,所罗门就是这份饶恕恩典的最佳证明。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以巴问题之三:为什么巴勒斯坦至今无法建国?(张洵)

当听到微弱的敲门声……

以巴问题之一:美国和以色列为何2017年退出联合国教科文(UNESCO) 组织?(张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