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灵修 撒母耳记下22:1-3,20-29

 雨林灵修 撒母耳记下221-320-29

经文:当耶和华救大卫脱离一切仇敌和扫罗之手的日子,他向耶和华念这诗,说,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是我的避难所。我的救主阿,你是救我脱离强暴的。

他又领我到宽阔之处。他救拔我,因他喜悦我。耶和华按着我的公义报答我,按着我手中的清洁赏赐我。因为我遵守了耶和华的道,未曾作恶离开我的神。他的一切典章常在我面前。他的律例,我也未曾离弃。我在他面前作了完全人。我也保守自己远离我的罪孽。所以耶和华按我的公义,按我在他眼前的清洁赏赐我。慈爱的人,你以慈爱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清洁的人,你以清洁待他。乖僻的人,你以弯曲待他。困苦的百姓,你必拯救。但你的眼目察看高傲的人,使他降卑。耶和华阿,你是我的灯。耶和华必照明我的黑暗。

拿着刀剑写诗歌的勇士

这是大卫的“凯歌”,跟诗篇十八章几乎是一样的,这首诗写得既有气势又优美、既有深情又细腻,所以大卫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他是一位会写诗的战士,他是一位以诗歌来赞美上帝的勇者。

一开始诗歌就赞美上帝说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助,在诗篇里面经常出现类似的形容,这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空话,因为大卫是一位战士,战士并不是一直都在战场上作战的,他们更多时间需要在山寨里躲藏,需要安静、需要养精蓄锐、需要计划、需要等候,这些都是争战的一部分。大卫深深明白,他经常需要逃避危险,他经常需要在旷野安静。山上的树林、山洞曾经都是他藏身的地方,所以当他说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助时,都是来自他真实的经历,人要在争战中亲身经历过上帝的保护,他对上帝的依靠才更真切。

从放羊的大卫到大卫王之间的过程,他这一生经历了无数次需要投靠上帝的人生低谷。我遇到很多经历人生低谷的人,他们通常会抱怨、自怜、封闭自己。大卫作为一个战士,在人生低谷时也会有软弱、有情绪,然而他除了争战的勇力外他也有写诗歌的才华,他把他的哀怨、疲倦、伤害都化为诗歌,同时他也把过程中上帝的同在与帮助也都化为赞美的诗歌,因此大卫所写的诗歌都是有血有肉、有低谷有阳光的,他甚至可以越过在低谷时的慨叹,成为对至高者的敬拜。

 

世人战士的信心从何而来?

有人问过我要怎样才能够对上帝更有信心?我说你可以祷告求上帝赐给你更强的信心,但是祂不会把信心直接掉进你的口袋,而是让你在各种生活经历中锤炼你的信心,信心要经过生活的实战经验才能锤炼而成。上帝要造就大卫的信心,让他经历逆境和磨难比谁都多,也因此而锤炼出他如此美好的信心。

我很喜欢他在20节说的:“耶和华按照我的公义报答我,按照我手中的清洁赏赐我。”这,是不是太不谦卑了?我们人哪来的公义?哪来的清洁?尤其大卫是犯过奸淫罪、杀过人家丈夫的人,他怎么好意思在上帝面前说这样的话呢?

我们从两方面来看这番话:第一是关于恩典,大卫有先知性的恩赐,他写了很多弥赛亚诗篇预言弥赛亚的到来,这里也是表达他对弥赛亚的认识和盼望,当我们愿意接受耶稣基督就能够被称为义,当我们被主耶稣的宝血洗净就会有清洁的心。所以大卫有底气要求神给他报答和赏赐,因为他知道这是来自神的应许。第二是关乎恩典中的行为,如果我今生努力追求神的公义,按照神的圣洁活出一个清洁的生命,难道我不希望上帝报答我吗?不只是在永恒中的奖赏,而是今生也希望得到上帝的赏赐啊!因为上帝是公义的,因此祂有赏有罚,祂惩罚是为了管教祂的儿女,使他们回头;而祂的赏赐更是好的无比,如果今生就能够享受到神的赏赐,活得丰盛喜乐、凡事顺利,那是多美好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向神求呢?

 

神对祂儿女今生的赏赐是什么?

当然我们不是祈求今生享尽健康富贵、功名成就,神的赏赐更多在于与神的亲密关系,内心的喜乐平安、以及在讨祂喜悦的事情上凡事顺利,这样的赏赐我们可以大胆向神求,神很乐意在今生就把上好的福分赐给祂的儿女。大卫对上帝的祷告很诚实、很直白,一方面他有永恒中的信心,对神在永恒中的应许有信心;另一方面他在今生生活中也很渴慕从上帝而来的福分,于是他希望他为上帝而做的一切努力都能得到上帝的喜悦和报答,这样诚实又渴慕的儿女上帝岂不爱惜呢?我们对上帝也可以发出这种儿女的呼求。

大卫说:“慈爱的人,你以慈爱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清洁的人,你以清洁待他,乖僻的人,你以乖僻待他。” 我们以神的慈爱待人,神也以祂的慈爱待我们;我们追求神完备的真理,努力做完全人,那神也就以完全的圣洁、完全的爱来包围着我们,我们渴慕圣洁,上帝就把圣洁的能力加添给我们。上帝的赏赐绝不会错,不管是今生还是永恒,你内心真正渴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以巴问题之三:为什么巴勒斯坦至今无法建国?(张洵)

当听到微弱的敲门声……

以巴问题之一:美国和以色列为何2017年退出联合国教科文(UNESCO) 组织?(张洵)